孟加拉国是块 “肥肉”, 印度为啥咬不动? 原因太扎心
1971年12月的达卡街头,印度部队已经把这座城市三面围住。
士兵们站在恒河三角洲的堤坝上,能清楚看到远处纺织厂的烟囱。
巴基斯坦守军宣布投降时,印度部队没像外界猜的那样升起自己的旗帜,反倒在三个月后全撤了出去。
这个看着矛盾的举动,实际藏着印度对孟加拉国的心思。
1947年一个闷热的夏夜,英国将军蒙巴顿拿着张地图,用红笔在上面划了两道线。
他大概没想着,这随手一划不光把英属印度分成两个国家,还给南亚次地区埋下几十年的纷争根子。
那时候的英属印度像个大杂烩,有信印度教的,也有信伊S兰教的。这两种宗教的信徒,生活习惯都合不到一块儿。
印度教.徒把牛当神物,穆S林却爱吃牛肉;印度教婚礼要热热闹闹吹吹打打,穆S林礼拜却得安安静静。
1936年,杰马.勒普尔一场印度教婚礼就因为乐队演奏吵到清Z寺礼拜,当场闹出流.血冲.突。
那个时候的巴基斯坦被分成东西两部分,中间隔着上千公里的印度领土。
东巴(现在的孟加拉国)盛产黄麻,西巴(现在的巴基斯坦)的工业资源更多,这种分.裂的样子注定长不了。
在1971年的时候,东巴的穆吉布・拉赫曼打出 “孟加拉国” 的旗号,掀起独.立运动。
印度马上抓住这个机会,直接派兵参战。
东西巴这场仗打了不到一个月就结束。印度的部队从西、北、东三个方向打进达卡,南面还用海军封.锁了孟加拉湾。
他们帮孟加拉国建起新Z府,自己带着缴获的100多万包黄麻悄悄回了国。
这些黄麻值650万美元,够印度的纺织厂开半年工。
为什么不干脆把孟加拉国吞了呢?
有网友算过账:孟加拉国现在有 1.64 亿人,几乎都是穆S林。
当时的印度已经有了2亿穆S林,要是吞下了孟加拉,穆S林会一下子涨到4亿。相当于每三个中就有一个。
“4亿对10亿,加上宗教不一样,印度国内得天天冲突不断。”
有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。
美国历史上就有过教训:19世纪时,德克萨斯共和国好几次求着加入美国都被拒了,因为北方自.由州怕接纳这个蓄奴州会打破南北力量平衡。
直到德克萨斯威胁要加入英国,美国才勉强同意,结果为后来的南北内战埋下了引子。
还有人注意到,孟加拉国每平方公里要挤1250人,是印度的三倍多。
而且这片土地老闹自然灾害,印度当年已经把有油水的西孟加拉(包括加尔各答)拿走了,现在的孟加拉就是块难啃的骨头。
印度并不是没有能力吞下孟加拉国。
1971年他们能轻松封.锁整个孟加拉,现在更能三面包围。从加尔各答到西里古里走廊,再到东北六邦,像个口袋似的把孟加拉国装在里面。
真要吞下孟加拉国,麻烦就大了。
宗教这关就不好过。印度教和伊S兰教斗了上千年,光1947年分治时就有上百万的人死于教派冲突。
现在印度教.徒占全国的80%,穆S林占14%,勉强能维持平衡。
要是再进来1.6亿穆S林,平衡被打破不说,连印度教的主.导地位都可能保不住。
经济上的压力也抗不住。
孟加拉国现在还是较不发达国家之一,80%的出口靠纺织业,美国最近加征关税后,他们每年要少赚33亿美元出口收入,很多工厂都在裁员。
印度自己的经济都一堆麻烦,哪有闲钱填这个窟窿?
重要的是,印度已经用更聪明的方式控制着局面。
通过控制西里古里走廊,可以随时掌控孟加拉与印度东北部的联系。这种 “围而不吞” 的办法,比直接吞并省事儿多了。
回头看看这段历史,印度对孟加拉国的态度其实很清楚:需要时帮一把,碍事时压一下,却绝.不揽到自己身上。
在1971的时候年帮孟加拉独.立,是为了削弱巴基斯坦;现在不吞并,是因为1.64亿人口和宗教问题太棘手。
像网友说的:“如果孟加拉只有1700万人,印度可能早就动手了。
对印度来说,保持现在的样子比较划算。不用担心被东西夹击,又能随时拿捏这个邻居,还不用承担治理的责任。
至于孟加拉国,虽然被三面包围,好歹保住了国家独.立。这种微妙的平衡,或许就是南亚次地区现实的生存规矩。
下一篇:没有了